正在阅读:武胜县新建村里话脱贫 村民脸上展笑颜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武胜新闻 / 武胜生活 / 正文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武胜县新建村里话脱贫 村民脸上展笑颜

转载 lulu2017/02/09 10:32:44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广安日报 作者:武胜114生活服务平台 12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万隆镇新建村曾是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,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,农户615户1609人,贫困人口就有106户269人,贫困发生率16.7%。通过努力,到2016年底,全村106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。在新建村,随处可以感受到脱贫群众生活的变化。 

王小林: 
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
 

提起生活的变化,新建村2组村民王小林父女俩最有发言权。 

王小林今年58岁,一直靠传统种植和打零工维持生计,由于家庭贫穷没有娶妻。38岁那年,王小林领养了女儿王露,从此便和女儿相依为命。多年来,父女俩一直住在破旧不堪的老房子里,由于年久失修成了危房。去年,在县住建局帮扶干部彭波的帮助协调下,争取相关政策,多方筹措资金,不仅改造了王小林家的危房,还对他家进行了改厕、改厨、改圈,硬化了院坝,修建了入户路,送去了电视机、桌子、板凳,改善其居住环境。同时,积极联系爱心企业,帮王小林家打了一口饮用水井,解决了他家的饮水难题。 

“新房子宽敞明亮,晚上睡觉都踏实多了。”王小林说道。只见他房前屋后干净整洁,屋内陈设虽然简单,但摆放有序;厨房里,贴着瓷砖的灶台干干净净,锅碗瓢盆摆放整齐,拧开水龙头,水就“哗哗哗”地流到水缸里。 

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,王小林笑得合不拢嘴:“如今我不仅住上了好房子,在帮扶干部的协调帮助下,还在万善物流园区找到了稳定的工作,女儿上学读书的费用也不愁了,日子还越过越好。”如今,王小林用勤劳的双手成功摘掉“穷帽”,2016年全家人均纯收入达6168元。 

陈德达: 
有了产业咱村不再是“空壳村”
 

在新建村12组村民陈德达家,他正在和妻子打理羊圈、清扫鹅棚,忙得不亦乐乎。陈德达用了8个字描述了现在生活的变化——“腰包鼓了,衣食无忧!” 

今年60岁的陈德达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,长期以来陈德达患有风湿性关节炎、肩周炎等疾病,妻子又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加骨质增生,受疾病困扰,夫妻俩干不了重体力活,只能留守家中从事简单的农活。由于没有文化,多年来仅以种粮维持生计,致富路子不宽,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。 

新建村帮扶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陈德达家的情况后,协助他家利用产业扶贫周转金发展产业并为其提供技术指导。依靠大家的帮扶和自身不懈的努力,陈德达与妻子发展起水稻、玉米种植以及猪、羊等养殖,不仅自家脱了贫,还成为村里的脱贫致富能手。“去年,我家最多时养了50只羊,5头肥猪也产下了20多头崽。”陈德达说道,2016年他家人均纯收入达6571元,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。 

据了解,除了村民自己家中的小产业外,去年10月,村里流转土地300亩栽植晚熟柑橘发展村集体经济。“自家有了小产业,村里还发展起了特色产业,咱们村不再是‘空壳村’!”陈德达满脸喜悦地说道。 

苏家英: 
基础设施完善生活越过越精彩
 

“路修通了,以后出行方便了!”看着新建成的村级公路,新建村9组村民苏家英感叹道,“以前路况较差,车子进不来,想要卖点农副产品只能靠肩挑背扛。现在好了,路修通了,以后买卖运输不用愁了!” 

在推进扶贫帮扶工作中,县住建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,以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为目标,主动作为,通过引导村民自筹、争取财政补助、局里捐资等形式,对该村实施公路硬化,新建便民路、泥石路等,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。 

不仅如此,村里配套服务设施也逐渐完善,村里有了标准化卫生室,新建起了文化广场和文化室等。“以前吃了晚饭,看看电视就睡觉了。”苏家英说,现在村里路修好了,配套设施也齐全了,晚饭后村民可以到文化室看看书、下下棋,在文化广场上跳跳坝坝舞,在健身器材上锻炼一下身体,就像住在城里一样,生活越过越精彩。 
已有0人点赞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